网站建设的小细节分享:网站开启搜索功能 |
发布时间:2015-07-15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2878 |
鲁伯特·默多克与他的大儿子拉克伦·默多克2015年夏天在闻名胜地太阳谷(Sun Valley)。每年夏天,在传媒业并购方面颇有建树的投资银行 Allen & Co会在太阳谷举办一次邀请制的聚会。获邀者多为科技、媒体、投资巨头。良多惊天媒体并购案在这里酝酿。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The Extentions of Man)。这个经典的比喻,有一半很轻易理解,另一半不大好琢磨。轻易理解的那部门是,新媒介,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机会;不轻易弄明白的是,怎么发掘与掌握新媒介带来的种种新的可能与机会?媒介的确是人的延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所有人的延伸,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机会,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噩梦。 目前仍被称为新媒介的互联网,的确为人们提供了无穷的空间,但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20来年的事实是,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了,而且继承被以前所未有的更大的力度在压缩。压缩的力度呈几何级增长,终极可能由渐变转为突变。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这个新媒介的挑战远弘远于机会。损失是现实的,而未来只是憧憬。他们在这个新媒介上的努力,固然屡有胜绩,但要么没有全局意义,要么一时间风光无穷,引领潮流,给人无穷遥想,但终极仍是付诸东流。在媒体融合升格为中国新媒体建设的国家战略之时,人们已经充分地熟悉到,媒体融合恰是中国的传统媒体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在这样的国家战略导引下,媒体融合才有可能有序、渐进、平稳地进行。因此,梳理人们已经基于互联网进行了哪些媒体融合的尝试,探讨这些尝试为什么大都流于失败的原因,必要性和迫切性都相称显著。这些失败,对于未来的媒体融合,是可以摸着过河的石头。 在这样的语境下,拥有充沛资源、充足资金、充分资历以及完全自由心证及独立决议计划能力的美国传统媒体团体的相关实践,显然是一个值得深入解析、解构的对象。假如说中国的传统媒体团体在前20年的媒体融合进程中行动艰难,有“体系体例机制”题目牵扯的话,美国的媒体团体完全没有这样的制约。它们的所作所为,可以被视为基于互联网新媒介的、十分理想的环境与前提下的完美实验。他们理应掀起一场完美风暴。不外,事实没有。本文选择杰罗姆二十年来一直追踪研究的美国三大媒体团体作为标的,试图通过他们的详细实践,尝试着回答,他们为什么屡战不胜?当然,我们的最终叩问是:这些失败或者并不成功的案例,给今天的媒体融合实践带来了什么启示? 美国三大传媒望族苏兹伯格家族、格雷厄姆家族、默多克家族在数字时代的新媒体之路漫长、曲折。他们在面临新媒介展现的无穷机遇时所表现的冲动、渴想与勇气,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们在由此而进行的媒体融合中,所遭遇的失踪与无奈,是让人扼腕痛惜的。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对于中国正在探寻媒体融合路径的传媒业也许可以提供一个参照的系统。 梳理这三大家族的新媒体实践,我们看到了四组十分显著的枢纽词:信奉缺失、技术缺乏、平台缺少、文化缺位。 所谓信奉缺失,是指他们在新媒体实践中,浅尝辄止的投契心态时隐时现,在该坚持的时候老是选择抛却。他们对于互联网缺乏深刻的认知,并没有真正看到互联网摧枯拉朽的趋势气力,因此,在低潮、反复袭来之时,丢盔弃甲,自乱阵脚,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把大好的机会与山河拱手让人,还美其名曰壮士断腕。他们一次又一次邂逅历史性的大机遇,但一次又一次地失之交臂。 所谓技术缺乏,是指他们甩不掉傲骄的历史包袱,以传统媒体的成功经验,来打造新媒体的贸易模式,有意无意地轻视、忽视了互联网的技术基因,认为简朴地复制传统媒体的产品与服务,就可以包打天下,最后水土不服,一泄千里。他们没有熟悉到,互联网的根基,根植于富有生命力的应用与服务之中。等回过神来的时候,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而当领教了技术的威力之后,又一味恐惊,让恐惊本身成为最大的恐惊。 所谓平台缺少,是指他们固守“内容为王”的信条,轻视、忽视内容分发渠道与平台的建设,“借船出海”,结果搭便车、搭错车,在工业微笑曲线上失足跌落,与狼共舞,与魔鬼签约,把自己的脑袋系在他人的裤腰带上。原来在现实世界,他们都毫无例外埠拥有整个工业链,这个工业链上的每一分钱都被他们赚到了,因此,他们并不真的明白,其中的哪一个环节,哪一分钱,更值得珍惜。 所谓文化缺位,是指他们作为十分成功的大企业,官僚习气严峻、利益壁垒森严,各个产品、服务部分各自为政,占山为王,互为丘壑,结果,互相牵制,举步维艰。而创业文化,在这些守成的大企业中,更难觅踪影。这些与互联网开放、多元、协作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也严峻阻碍了其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 背负这样四宗原罪,要在新媒体建设中披荆斩棘,谈何轻易。 一,信奉缺失:浅尝辄止的投契心态 二,技术缺乏:傲慢与偏见 三,平台缺少:微笑曲线上的失足者 四,文化缺位:如何成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创业公司? 杰姆斯·默多克,鲁伯特·默多克的小儿子(也是他的接班人),2015年夏天在太阳谷 一,信奉缺失:浅尝辄止的投契心态他们对于互联网缺乏深刻的认知,并没有真正看到互联网摧枯拉朽的趋势气力,因此,在低潮、反复袭来之时,丢盔弃甲,自乱阵脚,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把大好的机会与山河拱手让人,还美其名曰壮士断腕。他们在该坚持的时候老是选择抛却。他们一次又一次邂逅历史性的大机遇,但一次又一次地失之交臂。 喊几句耸人听闻的口号,随着潮流摆几个诸如媒体融合、数字优先(Digital First)这样尺度的姿势,目前几乎人人都会。但不少人仍旧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互联网,将终极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介,而互联网媒体,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他们没有熟悉到,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将一统天下。因此,全球范围内的主流媒体团体,几乎全部在互联网上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要一个或者一批在传统媒体领域功成名就的传统媒体人,洗心革面,在互联网上脱下皮鞋穿上草鞋或者打起赤脚,对互联网建立起坚定的信奉,的确不那么轻易。 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团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最早的淘金者之一。早在1993年9月2日,默多克就有先见之明地收购了互联网接入服务商Delphi互联网服务公司(Delphi Internet Services),勇敢地切入了互联网。Delphi是当时美国排行第四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当事双方从未宣布过收购金额,但业界一般估计在300至500万美元之间,对于默多克来说,是一笔相称划算的交易。 Delphi创办于1981年,1983年,在全美范围内开始提供拨号上网服务,相关业务的开展,甚至比美国在线(AOL)还早。默多克1994年雇佣了一位来自IBM的高机能计算专家阿兰·巴拉兹(Alan Baratz)来营运Delphi。但是,来自IBM的这位大牌,让默多克大失所望,Delphi在接入服务方面仍旧不是AOL的对手。 但在另一方面,Delphi却颇有建树。Delphi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接入服务,通过其接入服务,它还会萃了众多的用户,成功地建起了众多的网上论坛,旗下很多专业论坛人气旺盛。新闻团体看到了网上内容运营的远景,调集人手,组建了一个精英团队,由资深媒体人、闻名杂志TV Guild 的总编纂安瑟·狄斯妮(Anthea Disney)领衔,推出了一个基于Delphi接入的互联网服务iGuide 。从名字i + Guide 就可以看到其提供服务瞄准的标的 —— 基于互联网的导航服务,这项服务汇集了互联网上的热点网站及对于这些热点网站的独家评述。由于是由职业内容团队一手打造的,这个关于网站的网站,在很多方面的美誉度甚至超越了雅虎。其女性领军人物安瑟·狄斯妮更是成了当时大名鼎鼎的网红。 看到默多克在互联网上摆开的阵势,1995年,美国长途电信巨人MCI找到新闻团体,游说默多克共同建立一个合资企业,共同投资打造一个以超越AOL为目标的互联网企业。 MCI与新闻团体的合作,相称仓促。甚至,杰罗姆在写这篇文章过程中收集资料时发现,两个巨头的合资公司居然没有正式命名,也从未正式注册。双方职员的用度开支,都各自支付。MCI为了游说默多克创办这家合资企业,匆忙招聘了一位来自当时第二大互联网接入服务商Prodigy 的专家史哥特·科内特(Scott Kurnit)介入谈判。科内特到岗一周就和MCI的高管们去见默多克。科内特在后来的记述中写道:MCI的人是这样游说默多克的,“我们有2300万用户,你有内容,而互联网正好是贸易、内容与通信的融合体。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互联网上的AOL。”MCI的意思是,AOL当时只是一个象当年中国电信169那样通过拨号接入的相对封锁的超级局域网,离真正开放的互联网还有相称的间隔。 默多克听完MCI的说词,消化了大约十来分钟,非常干脆地说,好主意,干。(“This is good, do this, go.”)一个预算总投资高达5亿美元的互联网合资计划,就在双方的第一次会面中确定下来了。史哥特·科内特出任总裁,安瑟·狄斯妮出任总编纂。董事会由六人组成,MCI、新闻团体各三人。史哥特·科内特、安瑟·狄斯妮两个人都才华横溢、个性光鲜,开始的时候,都恨不得杀了彼此;但两人很快发现对方长短常称职的合作伙伴,开始互相赏识彼此的工作,终极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共同推进把新闻团体旗下的内容资产,包括Delphi纳入合资企业之中,并进一步做大iGuide。其中,惹人注目的是把狄斯妮曾担任总编纂的闻名杂志TV GUILD放到网上去。凭借双方的实力,当时互联网上的那些内容导向的创业者,根本不是对手。MCI与新闻团体联手闯荡互联网,曾是当年媒体报道的焦点,现在仍旧可以找到很多布满溢美之词的相关内容。 但是,新闻团体与MCI的合资企业(MCI/NEWS Joint Venture)没有运行多久。科内特代表的是MCI,不外他是被临时抓来的壮丁,与MCI并没有深刻的渊源。他2013年在接受采访时,表露了不少当时的内幕,提供了一个非常客观的视角:MCI但愿与微软进行合作,以为拥抱软件巨头微软的大腿胜算更大,因此有意无意地淡出了合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讲,MCI背叛了默多克。科内特身为MCI新闻团体合资企业的总裁,却代表MCI介入了和微软的谈判。新闻团体与MCI合资计划搁浅。 默多克本人就是一个投契者,但是,在这里,他被另一个投契者MCI坑了。1996年5月1日,默多克以一个象征性的价格把Delphi卖回给了Delphi创始人团队。 因为种种原因,新闻团体先后抛却了具有成为AOL(Delphi)与雅虎(iGuide)潜质的网络工程。此后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参与,坚决抛却,几乎成了新闻团体在互联网工程推进过程中泛起的尺度模式。 默多克从澳大利亚的一张名不见经传的报纸出发,在传媒业出生入死,打过良多败仗,但是,他终极都是毫无疑问的胜利者 —— 直到他遭遇了互联网。不算早期的Delphi、iGuild项目,被互联网大潮裹挟,默多克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与强烈的企图心,曾两次在互联网上挥师远征,摧城拔寨,在这过程中,甚至站上了全球新媒体发展的巅峰,令互联网新兴媒体巨人们也胆战心惊,今天仍保有传统媒体团体在新媒体建设上多项“世界纪录”。但好景都不长,终极老是铩羽而归。2001年,一本应景书《默多克使命:一个媒体帝国的数字化转型》(The Murdoch Missi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 Media Empire),对于默多克的早期互联网实践,有过一些记述。但是,那本书是十足的标题党,除了书名十分出色之外,书中的内容涉及互联网部门相称有限,充斥其间的是对于默多克家族的种种溢美之词,在众多的以默多克为主角的书籍中是罕见的异数。(Publisher: Wiley ,December 15, 2001) 在互联网上,默多克赢得过良多战斗,但最后不折不扣地输掉了整场战役。在84岁高龄之际,看起来他已经很难有机会终极翻盘了。2015年6月,他决定辞去21世纪福克斯团体的CEO职位,由儿子杰姆斯·默多克接班。 必需说明的是,直至今天,默多克仍旧是不可一世的传媒业巨头,他旗下的传媒帝国,仍旧可以左右几个英语大国的政治走向,但在互联网上,默多克已经完全抛却了毕其功于一役的雄心壮志。他已经老了,推进基于网络空间的媒体融合,显然力不从心。而他的子女们,在巨人的暗影里成长,好象完全没有父亲的杀气与英雄气慨,至少,现在还没有表现出这样的气概。 三个默多克同时泛起在2015年夏天的太阳谷,他们要与聚在此处的众媒体业巨头谈什么? 作为企业家,默多克是令人敬畏的。他不仅仅在传统媒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面临互联网的挑战时,也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与眼光。杰罗姆曾在2001年初写过一篇文章《欧美网络媒体的绝对隐私》,先容了新闻团体如何以伦敦为基地,展开这个新闻帝国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次攻坚战的失败过程。以在英国的强盛新闻资产为后盾在伦敦建立的新媒体公司“新闻网”(News Network),曾计划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热潮期抢滩上市,但是,跟着2000年4月纳斯达克从5000点高点断崖式下挫,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互联网热潮结束了,新闻团体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2000年7月,默多克吹响了集结号,在全球范围内,从互联网上全线撤军。此时,默多克已经在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投入了数十亿美元,2000年前后,其在亚太地区以互联网资产为标的的投入就高达 1.5亿美元。 撤军的地方当然也包括中国。默多克1995年在中国与人民日报下属企业合资建立了北京笔电新人信息技术公司,1996年开始筹备进军互联网,1997年1月15日推出了闻名的IT导向的新闻网站 Chinabyte ,成了中国互联网垦荒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为了执行全线撤军的战略,根据新闻团体的指示,其代办代理人以当时的Chinabyte舵手宫玉国以为过低的估值与电脑报网站合并,导致宫玉国愤然出走。此外,默多克还大手笔投资网易和人人,但都没有坚持到苦尽甘来,草草收场。杰罗姆2001年5月在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上写的评述《恐惊,为欧美网络新闻业定位》,具体描述了这一次互联网上的“敦克尔克大撤退”。 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默多克曾经风光无穷。他出钱、出人、出力,在中国互联网草创时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他在中国互联网草创时期的建树,并不是由于他象白求恩大夫那样,怀着什么崇高的目的,而是基于其进入中国媒体市场的现实考量,互联网是一个最便捷、可行的抓手。这只不外是为了让其媒体帝国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曲折的探索。当然,这样的解析并不能扼杀其与人民日报下属企业共同投资创办的Chinabyte,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所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这一波真刀真枪的互联网攻防,并没有彻底打击默多克对于互联网的憧憬。打了水漂的巨额投资,对于他的新闻帝国而言,不足以伤筋动骨。2005年,默多克经不住来自网络空间的诱惑,卷土重来。这一回,他直接从Web 2.0巨头开始,直接拿下了当时首屈一指的社交媒体巨头MySpace。他显然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扳回一局,没有理由呑下苦果。 默多克向互联网发起总攻击,恰是2005年以5.8亿美元收购MySpace开始。以此为契机,新闻团体投入了巨资进一步收购了大量的互联网资产。在此基础之上,黙多克很快建立起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联姻之后的最大的媒体融合团体,旗下资产包括遍布全球的印刷媒体、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媒体以及首屈一指的网上社交媒体。盛极一时的MySpace当然不会抛却中国市场,它以聚友网的名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跟着2000年4、5月间互联网泡沫的幻灭,2000年1月公布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联姻早已经彻底破碎。而纳入新闻团体旗下的MySpace风头十足,后起的Facebook作为颠覆者,此时仍是个学习者,还无足轻重。 不外,MySpace终极成了销金窟,烧掉了新闻团体难以数计的美元,新闻团体后期投入的运营资金远远超过了初始的收购资金。在长大后的Facebook的紧逼之下,MySpace一筹莫展,2010年新闻团体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清仓甩卖,在中国的聚友网也鸣金收兵。这标致着默多克前后历时五年的第二次互联网远征的终极溃败。 此后,固然默多克仍旧心有不甘,仍有不少动作,而且有些项目,好比与几大广播电视团体联手建立的流媒体平台Huhu也十分成功,但所有这一切,都只是局部的小动作,默多克再没有野心与能力组织象样的媒体融合战争了。 面临种种历史机遇,得而复失的,并不只是默多克一个。事实上,美国的很多传媒团体,在互联网草创时期,都曾先后试水,并掘得了第一桶金。美国在线(AOL)初创时,很不起眼,互联网上的传奇人物史蒂夫·凯斯在1985年,敲开了论坛团体(Tribune Company)的大门。在论坛团体CEO 查理·布鲁贝克(Charlie Brumback)的办公室里,他叙述了自己的抱负与计划,然后说,我们需要一个战略投资者。查理爽气地给了史蒂夫·凯斯500万美元,获得了AOL 10%的股份。这5个Million,对于当时美国任何一家财大气粗的报业团体来说,都不外九牛一毛,但这笔投资,成就了AOL,也为论坛报业带来了巨额财富。跟着AOL上市及其后互联网狂潮的掀起,这笔投资带来的巨额收益是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希奇的是,论坛报业此后以此为资本,进行了众多互联网投资,但乏善可陈。这笔投资收益固然可以完全笼盖其后来在新媒体建设中所交的所有膏火,但并没有匡助其在互联网上成功转型。论坛报业团体此后的故事,与美国所有传统媒体团体一样,仍旧布满了艰辛与困顿,一度其报业资产甚至进入了长达数年的破产程序。(详见《杰罗姆:美国六大传媒巨头的分拆与解体,印刷媒体被集体遗弃》) 查理·布鲁贝克拥有足够的聪明投给了AOL 500万美元,他也有足够的聪明坚持到史蒂夫·凯斯把AOL带大,甚至,他更令人拍案叫绝地在互联网泡沫的热潮期兑现了这笔增值数百倍的投资。不外,他拿这笔钱,去做的很多事情,却显得不很聪敏,其中最大的败笔,是他后来巨资收购报业资产 —— 时代镜报团体(Times Mirror),在包袱之上再加上一个巨大的包袱。 当然,面临机会的不只是论坛报业团体。格雷厄姆家族的华盛顿邮报,与目前统治全球互联网的谷歌与脸书(Facebook)都曾有亲密接触,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都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带着华盛顿邮报把总统尼克松拉下台来的闻名铁娘子凯瑟琳·格雷厄姆主政时,雇佣了一个名叫迪克·西蒙斯(Dick Simmons)的首席运营官(COO)辅佐自己。他曾是闻名评级机构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CEO。这个因其前卫的眼光而在华邮倍受尊敬确当家人,上任后做的第一件要事,就是雇佣了一位名叫阿兰·斯普恩(Alan Spoon)的青年才俊作为负责战略规划等事务的副总裁。这个年青人和凯瑟琳的儿子丹·格雷厄姆成了莫逆之交,在公司内被视为决定着邮报未来的太子党、少壮派。两个人每周要共进一次早餐,专门讨论华盛顿邮报的未来发展,讨论要把邮报的钱投到哪里去。 MIT出身的阿兰·斯普恩是一个超级电脑迷,有一天他对格雷厄姆说,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给你看一样东西。格雷厄姆在斯普恩电脑里看到的是互联网,一个互联网新闻网站。这是格雷厄姆后来反复讲述的他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故事。丹·格雷厄姆就这样在作为“王储”的时候,接受了互联网启蒙,并与他的同党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取得了不小的实质性进展。当他继续母亲,统领邮报团体之后,他与已经升任华盛顿邮报总裁的伙伴阿兰·斯普恩全面接管了邮报,从而放开四肢举动,进行了不少的尝试,取得了惹人注目的成就。不外,所有这些尝试,都不具备改天换地的潜质,我们没有爱好花费篇幅来加以逐一叙述。这些尝试丰硕多彩,有的还为邮报赚了老鼻子的钱,但所有这些项目都无关宏旨,无碍大局。 我们想讲的是华盛顿邮报与两个互联网巨头谷歌与Facebook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假如按照他们开始的方向演绎,华盛顿邮报的结局,决不至于如斯凄凉。 目前与谷歌一起统治全球互联网的Facebook,本来极有可能就是那艘挽救华盛顿邮报和格雷厄姆家族报业的诺亚方舟,也有可能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建设中扳回一局的绝佳抓手。 马克·扎克伯格一个哈佛女同学的父亲,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并购与投资部分主管。2004年底,这位女同学逼着她的父亲飞到加州去看一下扎克伯格刚刚创办不久的Facebook。2005年1月,扎克伯格主动飞到华盛顿继承商谈。出乎扎克伯格的意料,华盛顿邮报的CEO丹·格雷厄姆半途也加入进来。这位格雷厄姆家族的报业继续人也是哈佛出身,对Facebook情有独钟,并和扎克伯格互相一见倾心。谈判进展非常顺利,丹派出了包括他的左右手及华盛顿邮报网络部分负责人在内的庞大团队赶赴加州,当真地细化方案并做相应的尽责调查。此时,追逐扎克伯格的风险投资已日渐增多,而传媒巨头维亚康姆也赶来插上一脚,有爱好以7500万美元买下Facebook,用来和旗下的 MTV.com整合。但是,扎克伯格更喜欢丹·格雷厄姆和他的华盛顿邮报。2005年3月份,华盛顿邮报给出的正式方案是,注资600万美元,占Facebook 10%的股份,也就是说,Facebook总体估值6000万美元。扎克伯格和他的伙伴们一时喜出望外。不外,合该有事,华盛顿邮报一位谈判负责人的父亲溘然过世了,交易进程暂缓了一下。就在此时,硅谷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提出了以Facebook估值1亿美元为基础的注资方案。 新方案快拍板的时候,二十出头的扎克伯格崩溃了。他一个人躲进洗手间盘腿坐在地上痛哭。小伙伴找到他的时候,他泪流满面地说:这样做分歧错误,我不能这样做,我许下过承诺。扎克伯格打电话给丹,告诉丹自己处于“道德两难”的局面。丹·格雷厄姆高贵而优雅地放手了,这份高贵和优雅使扎克伯格成了他永远的铁杆朋友。但是,丹很快就明白了,自己抛却的不仅是一个回报1200倍的投资机会,同时也抛却了在新媒体建设中千载难逢的华丽回身的舞台,眼睁睁地目送家族事业继承向悬崖边沿迈进。假如他当初就知道所有这一切,可能依然那么风清云淡、轻描淡写?在600万美元之上再加一个600万美元,对于2005年的华盛顿邮报来说,只不外小菜一碟。 在华盛顿邮报工作了50年,2014年初从邮报执行总编纂位置上退下来的罗伯特·凯撒,在2014年10月应布鲁金斯学会的邀请写了一篇有关新闻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文章。他被要求为数字时代的新闻业提供一些解决方案。罗伯特·凯撒如约交稿,但拒绝提供,实际上也是没有能力提供任何形式的解决方案。他的文章标题题目是《关于新闻业的坏新闻》。 我们不知道罗伯特·凯撒有没有介入当初和扎克伯格的谈判,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和丹·格雷厄姆一样,对Facebook一见钟情。不外,看起来,他们对Facebook爱得都还不够深,对社交媒体的未来,都看得不很清晰。或者说,对互联网都缺乏信奉。 大智库布鲁金斯也许知道,他们向罗伯特·凯撒要的解决方案,曾经历史性地在华盛顿邮报办公桌上泛起过,几乎就等着格雷厄姆家的人签字;他们可能就是但愿罗伯特·凯撒来进一步评估一下这段历史以及这段历史的启示。只是,罗伯特·凯撒忘了或者选择不再追忆,固然他在文中反复多次提到Facebook。不外,罗伯特·凯撒在文章一开头就暴了另一个更为惊悚的猛料,华盛顿邮报的人一般都不愿意讲这个故事。1998年,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公司副总裁拉夫·特克维茨(Ralph Terkowitz),专门到硅谷去会见两个在车库中创业的年青人,他们正在寻求初始的投资者。当时,根据丹·格雷厄姆和时任邮报总裁的阿兰·斯普恩的总体战略设计,华盛顿邮报手中拥有大把大把银子预备投出去,主管IT部分的拉夫·特克维茨恰是投资、并购的详细执行者。硅谷的两个年青人需要的启动资金,十分有限,不外以区区十万美元计。不外,华盛顿邮报方面在反复掂量后,双方最后仍旧什么故事都没有发生。那两个年青人的名字分别叫谢尔盖· 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他们的公司名字后来成了互联网怒海的明亮航标?—?— 谷歌(Google)。 华盛顿邮报公司副总裁拉夫·特克维茨后来成了一位卓越的风险投资人,在华盛顿邮报的时候,他直接向格雷厄姆以及邮报数字业务的旗手、邮报总裁阿兰·斯普恩汇报,详细负责数字业务项目的并购与运营,并出任邮报旗下独立运营的数字公司(Digital Inc.)的CEO。格雷厄姆曾经夸他特别会看项目、会看项目的团队。但是,谷歌从他以及阿兰·斯普恩、丹·格雷厄姆的手指缝中溜走了。阿兰·斯普恩在2000年也离开了邮报,也成了一位深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人。十多年后,他评述邮报与谷歌、Facebook邂逅的故事时,哀叹:我们与谷歌、Facebook相距几千公里,他们(硅谷的风险投资人)与谷歌、Facebook相距几条街! 拉夫·特克维茨、阿兰·斯普恩、丹·格雷厄姆这三位在报业中难得一见的“金三角”,在数字业务方面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做成了那么多的事情,但是,最枢纽的两件事情,全部砸了。幸运地拥有这三个人的华盛顿邮报终极成了主流报纸最大的牺牲品。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悲剧。 谷歌、Facebook两个互联网巨人故事开头的时候都同时指向华盛顿邮报,而华盛顿邮报恰正是那张最早被卖掉的巨亏的美国顶尖主流报纸,买主是另一个互联网巨人亚马逊的贝佐斯。华盛顿邮报与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恩怨情仇,布满了偶合与无意偶然,当然,免不了一点点宿命的味道。历史就爱用这样残忍的对比方式来教训人们。 2012 年5月,Facebook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天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它和稍后上市的推特在全球范围内成了当然的首屈一指的新媒体“公用事业”,就象微博和微信在中国一样;在另一方面,2013年8月,华盛顿邮报卖给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作价2.5亿美元。而从格雷厄姆家族手中横刀夺爱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初始投资1220万美元,Facebook上市当天其持股市值84.52亿美元;早在2010年,Facebook估值300亿美元的时候,也就是估值上涨 300倍的时候,Accel已经大笔减持锁定利润。 在杰罗姆追踪研究的美国三大报业望族中,格雷厄姆家族是命运最为昏暗的一家。但是,格雷厄姆家族固然抛却了华盛顿邮报,但他们并未抛却互联网,他们仍旧在努力。而且,在所有的传统媒体团体领袖中,丹·格雷厄姆是最接近新媒体的人。他是最早接受美国最优秀的互联网行家(其助手阿兰·斯普恩)贴身启蒙的报业巨头,也是最早拨出巨资进军互联网的报业巨头之一,他至今仍旧是Facebook这一如日中天的新媒体平台的的董事会成员。他固然失去了投资Facebook的机会,但是,赢得了马克·扎克伯格的尊敬与爱戴,在Facebook董事会中,格雷厄姆匡助扎克伯格在公司管理结构、切入媒体市场方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建议。Facebook类似阿里巴巴的管理、控股结构,就是格雷厄姆参照格雷厄姆家族控股华盛顿邮报的模式设计的。 记者2015年夏天在太阳谷抓拍到的华盛顿邮报的前主人丹·格雷厄姆。他就是在这里和贝佐斯谈妥了华盛顿邮报的买卖 假如说,丹·格雷厄姆曾经是一个没有坚定互联网信奉的人,而这导致了他的完败,那么,今天他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他把自己的事业,完全信托给了来自互联网的土著,他的女儿和他的女婿。这对年青夫妻主演的美国传媒望族基于互联网的复仇故事,杰罗姆将在后面的叙述中展开。我们无法预料格雷厄姆家族是否会在互联网上重新崛起,再次创造灿烂,但是,我们敢说,他们的实验,值得大家拿着放大镜来当真检视。也许,他们会创造一个传统媒体转型的真正成功的案例也未可知。(待续) 一,信奉缺失:浅尝辄止的投契心态 二,技术缺乏:傲慢与偏见 三,平台缺少:微笑曲线上的失足者 四,文化缺位:如何成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创业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