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肥浪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服务热线:400-099-8848

怎样从场景还原中找出客户的潜在需求?

发布时间:2025-07-19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18
从场景还原中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核心是通过 “复现客户真实使用情境、拆解行为细节、关联深层动机” 的逻辑,将客户未明确表达的隐性诉求显性化。其关键在于跳出 “客户说什么就记什么” 的被动模式,主动观察场景中的 “异常点、空白点、痛点”,并关联客户的目标与期望。以下是具体可落地的方法,按 “场景还原的步骤” 拆解:

一、第一步:精准定义 “还原场景”—— 先明确 “要还原什么场景”

场景不是模糊的 “客户使用产品的过程”,而是 **“特定角色 + 特定时间 / 环境 + 特定目标 + 特定行为” 的精准组合 **。只有先锁定 “有价值的场景”,才能避免还原时陷入细节混乱,高效定位潜在需求。


  • 聚焦 “高频场景”:优先还原客户常使用产品 / 服务的场景(如:奶茶店客户 “工作日早 8 点买早餐咖啡” 的场景,而非 “周末偶尔买蛋糕” 的场景),高频场景中隐藏的需求往往影响核心体验。
  • 聚焦 “高痛场景”:重点还原客户曾抱怨、犹豫或效率低的场景(如:客户 “在手机上填写长表单时反复退回修改” 的场景,或 “线下取货时找不到对应货架” 的场景),痛点背后必然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 聚焦 “目标关联场景”:还原与客户核心目标直接相关的场景(如:客户买 “儿童安全座椅” 的核心目标是 “保护孩子乘车安全”,需还原 “安装座椅时的操作场景”“孩子抗拒坐时的安抚场景”“长途乘车时的调节场景”,这些场景直接关联 “安全、便捷、舒适” 的潜在诉求)。


示例:若客户需求是 “设计一款面向宝妈的母婴 APP”,不应笼统还原 “宝妈用 APP 的场景”,而应拆解为:


  • 高频场景:睡前 10 分钟 “刷育儿知识 + 记录宝宝睡眠”;
  • 高痛场景:宝宝突发哭闹时 “快速搜索‘止哭方法’”;
  • 目标关联场景:周末带宝宝外出前 “查附近母婴室 + 预约儿童乐园”。

二、第二步:多维度 “还原场景细节”—— 用 “五感 + 行为” 捕捉隐性信息

场景还原的核心是 “细节颗粒度”—— 越贴近客户真实的感官体验和行为轨迹,越容易发现 “客户没说但真实存在” 的需求。避免只记录 “客户做了什么”,更要追问 “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感受如何”,可从以下 4 个维度切入:

1. 记录 “行为轨迹”:拆解动作链,找 “卡顿点”

客户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 “一系列连续动作的组合”。通过拆解 “动作链”,观察其中 “停顿、重复、替代” 的卡顿点,这些卡顿点往往对应未被满足的需求。


  • 方法:用 “时间轴” 梳理动作(如:客户 “线上购物” 的动作链:打开 APP→搜索商品→看评价→对比价格→加入购物车→结算→支付);
  • 关键观察
    • 哪个动作耗时长?(如:“看评价” 耗时 15 分钟,可能隐含 “担心商品质量,需要更直观的信任凭证” 的潜在需求);
    • 是否有重复动作?(如:反复切换 “商品详情页” 和 “评价页”,可能隐含 “详情页信息不完整,需要跨页整合信息” 的需求);
    • 是否有 “替代动作”?(如:本想直接购买,却先去 “小红书查测评”,可能隐含 “平台缺乏专业测评,客户需要外部参考” 的需求)。

2. 捕捉 “感官反馈”:关联 “五感体验”,找 “不适点”

客户的需求不仅是 “功能满足”,还包括 “感官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很多时候,客户无法清晰描述 “哪里不舒服”,但感官反馈会直接暴露问题。


  • 视觉:是否有 “眯眼、皱眉、反复放大屏幕” 的动作?(如:老年客户看 APP 时反复放大字体,隐含 “界面字体过小,需要‘老年模式’适配” 的需求);
  • 触觉:操作时是否有 “用力点击、误触”?(如:手机 APP 按钮间距过小,客户频繁误触,隐含 “需要优化交互布局,提升操作容错率” 的需求);
  • 听觉 / 嗅觉:线下场景中,是否有 “捂鼻子、皱眉” 的反应?(如:客户进入线下门店后快速离开,因 “店内香味过浓”,隐含 “需要调整环境气味,提升停留舒适度” 的需求)。

3. 挖掘 “环境影响”:看 “外部条件” 对行为的限制

客户的行为会受 “环境因素”(时间、空间、设备、他人影响)制约,这些制约往往让客户 “无法直接表达需求”,但场景还原时可通过环境分析发现。


  • 时间限制:如客户 “在通勤地铁上用 APP”,环境是 “时间碎片化、信号不稳定”,可能隐含 “需要‘离线模式’‘快速浏览版’” 的需求;
  • 空间限制:如客户 “在厨房用智能音箱”,环境是 “双手忙碌、噪音大”,可能隐含 “需要‘免唤醒指令’‘语音放大功能’” 的需求;
  • 他人影响:如客户 “带孩子买玩具时,反复询问孩子意见”,环境是 “需兼顾孩子喜好”,可能隐含 “需要‘亲子互动推荐’‘孩子年龄标签’” 的需求。

4. 追问 “情绪与动机”:从 “感受” 倒推 “潜在期望”

场景中的 “情绪反应”(如:烦躁、犹豫、满意)是需求的 “直接信号”,但需通过追问 “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倒推客户的深层动机(即 “潜在期望”)。


  • 关键问题
    • “刚才这个步骤,你觉得麻烦的地方是?”(引导客户说出具体不适,而非笼统的 “不好用”);
    • “如果可以优化一个点,你希望是什么?”(将模糊情绪转化为具体需求);
    • “你做这件事,终想达成的效果是?”(关联核心目标,避免陷入 “表面需求”,如:客户 “反复对比商品”,终目标是 “买得划算且放心”,潜在需求可能是 “平台提供‘比价工具’+‘正品保障标识’”)。

三、第三步:“场景关联分析”—— 用 “目标 - 行为 - 需求” 建立逻辑闭环

场景还原后,需要通过 “关联分析” 将 “细节碎片” 转化为 “明确的潜在需求”,核心是回答 3 个问题:


  1. 客户在这个场景中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不是 “做什么”,而是 “为什么做”,如:客户 “记录宝宝睡眠”,目标不是 “填数据”,而是 “了解宝宝睡眠规律,及时发现异常”);
  2. 客户的行为 / 反馈是否匹配这个目标?(如果不匹配,差距就是潜在需求,如:目标是 “快速发现睡眠异常”,但当前行为是 “手动记录后还要自己算时长”,差距就是 “需要自动分析睡眠数据并提醒异常”);
  3. 这个场景是否有未被覆盖的 “隐性目标” ?(客户可能有 “没说出口的次要目标”,如:客户 “买儿童安全座椅”,显性目标是 “安全”,隐性目标可能是 “安装方便(自己能操作)”“颜值高(符合车内风格)”,这些可通过场景中 “客户反复看安装说明书”“拍照对比车内颜色” 等细节发现)。


分析示例


  • 场景:宝妈在 “宝宝哭闹时” 打开母婴 APP,快速滑动屏幕,反复搜索 “宝宝哭怎么办”,终没找到满意答案,关掉 APP 去问朋友;
  • 核心目标:快速解决 “宝宝哭闹” 的紧急问题;
  • 行为与目标的差距:“快速搜索” 但 “找不到答案”,说明 APP“缺乏‘紧急场景’的快速响应机制”;
  • 隐性目标:除了 “解决方法”,宝妈可能还希望 “获得即时安慰(如:语音指导)”“避免信息过载(只看核心原因)”;
  • 潜在需求:APP 需增加 “紧急场景入口(如:首页一键进入‘宝宝哭闹解决方案’)”“语音指导功能”“精简版答案(分‘原因 + 步骤’)”。

四、第四步:“场景验证与迭代”—— 避免 “主观臆断”,确保需求真实

场景还原后得出的 “潜在需求” 可能存在 “主观偏差”(如:误将 “个人判断” 当作 “客户需求”),需通过 “二次验证” 确保真实性,常用 2 种方法:


  1. 场景复述法:将还原的场景和推测的需求 “反馈给客户”,问 “你当时是不是这样想的?”(如:“我注意到你在宝宝哭闹时,想快速找到解决方法但没找到,是不是希望 APP 有一个‘紧急问题’的快速入口?”),若客户认可,需求则成立;
  2. 同类场景对比法:观察 “同一类客户在相似场景中的行为”(如:多个宝妈在 “宝宝哭闹时” 都有 “快速搜索无果” 的情况),若行为一致,说明需求是 “共性需求”,而非 “个体特殊情况”。

总结:场景还原找潜在需求的核心逻辑

不是 “从场景中‘找’需求”,而是 “通过场景‘理解’客户的真实处境 —— 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阻碍、有什么没说出口的期望”。关键在于:少做 “判断”,多做 “观察” 和 “追问” —— 观察行为细节,追问背后动机,关联核心目标,终将 “客户没说的” 转化为 “明确可落地的需求”。

上一条:如何根据用户需求优化网站...

下一条:除了问卷,还有哪些方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