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优化教程(一):熟悉搜索引擎优化 |
发布时间:2015-04-19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4064 |
![]() 摘要: 刚刚从一场“删贴”风波中脱身出来的Buzzfeed昨天公布计划启动IPO进程。这家被视为风向标的新兴媒体网站,不是贞洁无暇的天使,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忘八,它不外是一个创办不到十年,正在成长中的新媒体少年。 风头十足的新兴媒体网站Buzzfeed计划要上市了。创始人、CEO乔纳·佩雷帝与总编纂本·史密斯周三(美国时间27日)在莫博士的闻名科技博客网站Re/code举办的年度Code Conference上,在莫博士的闻名红椅子里,公布了这一动静。 这家公司的上市早就在人们的预期之中。它已经从一开始的简朴整合、有趣的猫狗列表内容发展为一家拥有系列海量视频及几乎全方位严厉硬新闻的领先的内容网站,依托于Facebook等强盛的社交平台,Buzzfeed发展迅猛。在Facebook最受欢迎(转发、评论数最高)的网站排行榜上始终名列前茅。固然在这个排行榜上,它受到了它的模仿者Playbuzz等的严重挑战,在半年前交出了第一的宝座,屈居第二,但其体量及影响力,在原生新闻网站中仍旧是他人无法企及的。(参考钛媒体前文《后门户时代的典范,BuzzFeed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这个被一些人视为“标题党”网站、病毒新闻网站的新媒体大玩家,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新意?新媒体观察家王武彬曾经在其具有影响力的评论《为什么媒体网站的估值普遍不高?》中猜测20亿美元是媒体网站的天花板,文中专门讨论了Buzzfeed。不久以后,我们就有机会看看华尔街上的投资者们是不是也和王武彬一样谨严、守旧了。 不外,Buzzfeed的远景存在不少暗影。在其刚刚摆平一场巨大的风波一个月之际就公布上市计划,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Buzzfeed被视为新媒体标杆,其总编纂本·史密斯不久前删除了两篇批评报道,两篇文章批评对象的身后都有Buzzfeed的大广告主,一个是联合利华,一个是百事团体。4月间有媒体揭密说,这两条批评报道是在广告主的压力下删除的,与海内的人情删贴或有偿删贴类似。 这在很多人眼中根本算不上什么事儿。但是,这件事发生在如日中天的新兴媒体Buzzfeed的身上,居然可以引起一场舆论风暴,足以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Buzzfeed是一家怎么样的新媒体。它被以如斯之高的媒体道德尺度来要求,说明了它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立了坚守这样尺度的形象。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人们居然可以一致以为新媒体应该秉持传统媒体的同样的价值尺度。 不管两大广告主是否向本·史密斯表示了不满,不管他是否是在压力下删除批评广告主的报道,这种瓜田李下的举动,显然是欠思量、欠揍的。因此,本·史密斯正式出头具名报歉并切身恢复这两篇文章,也就是题中之议。为了保卫自己亲手制定的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的《新闻编纂尺度和伦理指南》(Editorial Standards and Ethics Guide)的严厉性(中国的媒体2015年年初广泛报道了这一准则的推出,并为其大声喝彩),本·史密斯严厉地进行了自我修正,理所应当。只是,树大招风,所有这一切,好像并不能平息人们的议论。西方的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有的看笑话,有的上纲上线,把这件事视为对Buzzfeed力推的原生广告的死刑判决。权势巨子的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网站的评论标题是:Buzzfeed 的审查题目。 故事没有到此为止。撰写批评多芬广告流动的Buzzfeed编纂阿拉贝勒·斯卡娣(Arabelle Sicardi)4月间辞职了。多芬的母公司联合利华是Buzzfeed的广告投放者。又有媒体报道,被删除的报道远远不止这两篇,总计可能达到惊人的数千篇。迫于舆论压力,Buzzfeed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对2012年本·史密斯担任Buzzfeed总编纂以来的所有被删除的报道逐篇进行统计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Buzzfeed公诸于众。 Buzzfeed的确是存在题目的,值得庆幸的是,这家新媒体的题目,并不如一些人想象得那么严峻。本·史密斯入职总编纂是2011年12月。其正式主持编务自2012年开始。因此,相关的统计自2012年起头。统计结果显示,这期间共删除文章(post)1112篇,其中,由于采编原因删除的共100篇,由于广告主诉苦要求删除的3篇,因版权原因删除的65篇,因各种技术性(操纵)错误原因删除的263篇,因与此前已发布的内容重复而删除的122篇,社区用户自行删贴140篇,另有377篇被删除的贴子为并非采编部分经手处理的、非内容报道类文章。 也就是说,内部调查的当真正有题目的文章一共有三篇。这三篇文章被删除,是基于Buzzfeed内部商务、广告部分的要求进行的。也就是说,编纂与经营部分之间的防火墙的确被洞穿过。把这本帐摊开来,并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这本帐让人们看到了媒体运营中十分真实的一面,有点点阴暗的一面。 Buzzfeed 总编纂本·史密斯和 Buzzfeed 创始人兼 CEO 乔纳·佩雷帝一起为此接受了记者访谈。闻名的博客新闻网站 Gawker 2015年4月23日全文宣布了访谈录音与访谈录音文本。 故事到此结束了吗?不知道。也许,调查数据并不一定十分精确,也许,Buzzfeed的调查讲演隐瞒了什么其它的真相,也许,Buzzfeed的高层在与记者打交道的时候辞不达意,引发了新的误会。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进一步的细节,并不能改变这场风波的定性。Buzzfeed不是贞洁无暇的天使,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忘八,它不外是一个创办不到十年,正在成长中的新媒体红人。枢纽在于,Buzzfeed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并且决定坚持自己的价值尺度、新闻伦理。 前纽约时报闻名的新媒体编纂、纽约时报2014年立异讲演重要起草人艾米·奥莱丽当真地读了并且听了访谈文本与录音,随即发表了上面(如图)这番感想。她说:“一个跟纽约时报毫无关系的访谈中,纽约时报被提及了六次。”艾米·奥莱丽现在是美国闻名的病毒新闻网站Upworthy的最高编务负责人。纽约时报在这次访谈中被提及六次,是她看到的访谈的“新闻眼”。 艾米·奥莱丽没有多嘴,进一步议论什么。但这位出身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掌门人显然想提醒我们,人们,以及本·史密斯本人都在以纽约时报为样板要求Buzzfeed。事实上,本·史密斯本人就是一个卓越的记者、博客、作家。他没有在纽约时报工作过,但是,他在一系列的报纸工作过,其中包括纽约观察家、纽约逐日新闻报(正在以1美元标售,但乏人问津)。2007年,史密斯加盟闻名的博客新闻网站Politico,成了美国最闻名的政治评论家、作家之一,2011年底他加盟当时远没有今天盛名的Buzzfeed时,引起了舆论哗然。这样一位传统媒体出身的新媒体掌门人,当然知道行内的规矩,珍惜自己的羽毛,但是,他也会出错。他必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概括承受,在自己完美的履历中留下一处遗憾的败笔。 Buzzfeed并不完美,本·史密斯也并不圣洁。谁有胆量说自己可以做得比本·史密斯更到位呢? 本·史密斯敢于制定采编守则,并敢于“哗众取宠”地把这个守则公诸于众接受人们的的监视,这种勇气与胆识本身,就值得为其喝彩;小痛处、小尾巴被人捉住之后,本·史密斯敢于担当,认错、改错,全面自查,并把自查结果摊开来,更应该得到喝彩。 一个被纽约时报视为严峻威胁的新媒体网站,坚守或者试图坚守与纽约时报相同的职业操守,这是难能可贵的。 顺便说一下,此次揪住Buzzfeed的尾巴穷追猛打的是另一家闻名的博客新闻网站Gawker,其创始人及CEO是闻名的前金融时报记者、极客博客双面人尼克·丹顿。纽约时报也报道了此事,但只是随着起哄的角色,并没有当真地挖掘,从一开始就死缠烂打的始终是Gawker。在与Buzzfeed的竞争中,尼克·丹顿显然是一个落后的人,但在这一个回合中,尼克·丹顿赢了。他匡助本·史密斯熟悉到,新媒体贞操同样是贞操,不容侵犯。 两个传统媒体出身的新媒体巨头,在这一个回合中的较劲,实在并没有输家,只有赢家。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的防火墙将有可能真正得以正视并落实,至少在Buzzfeed是这样。这是新媒体的胜利。新媒体越来越接近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种种行之有效的理念、规则、模式,正在新媒体中逐步得以实践。 与Buzzfeed齐名的赫芬顿邮报的相关报道,标题直击靶心:Journalism # FAIL 因此,我们应该为 Buzzfeed 喝彩,为 Gawker 喝彩,为采编、经营之间的那道莫须有的防火墙喝彩。在新媒体无情冲击传统媒体确当口,很多人在谈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与情怀,实在,与这些高贵、高调的追求比拟,更值钱的,仍是几乎被忽视的新闻采编与经营的基本操守。当一条批评报道可以由于广告商的一句话而消失的时候,谈什么理想情怀与专业主义。 这是一个遥远的美国故事,但是,对于中国的新媒体建设来说,不是同样必要的一课吗?这是一个新媒体故事,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是同样必要的一课吗?当Buzzfeed 开始向纳斯达克冲刺的时候,他的经营压力会更为沉重,而其此前显得十分神秘的经营实绩、原生广告的真实影响力,也将摊到阳光之下接受审阅。 佩雷帝没有宣布详细的上市时间表。这场还没有远去的风波,还会给Buzzfeed带来什么麻烦?Buzzfeed这个众所瞩目的新媒体实验,毕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中国的学习者 —— 中国的Buzzfeed们,又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呢?乔纳·佩雷帝的对手尼克·丹顿在拿着放大镜看,所有的投资者与用户也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