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中SQL的触发器创建与执行 |
发布时间:2015-11-05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3642 |
为什么讲小米?把一个案例推到极致之后,对人心的感动长短常深刻的。我们先来看小米的团队: 洪峰 联合创始人,MIUI产品负责人。他来自于谷歌,曾任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谷歌美国高级软件工程师。 刘德 联合创始人,负责小米手机的产业设计,现在也负责价值链投资。他毕业于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曾创办北京科技大学产业设计系。 周光平 联合创始人,负责小米公司硬件。他曾是摩托罗拉机型“明”的硬件研发负责人,也是全世界闻名的天线专家。 在雷军找他的时候,他自己已经创业了,小米那个时候融资估值也就两三千万美元,周博士自己的公司那时候估值也差未几,而他居然抛却了原来的创业,加入了小米,他是怎么被说服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王川 联合创始人,小米电视的负责人,是雷军多年的朋友。 Hugo Barra 合伙人之后的第一个副总裁,负责小米国际业务拓展。他曾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安卓产品副总裁,居然也加入了小米。 陈彤 新浪总编纂、执行副总裁,加盟小米担任内容方面的副总裁。 所以我说,没有请不起的人才,只有付不起的诚意。跨界竞争时代,合伙人也必需跨界。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运作,互不干涉。这些合伙人全都是做产品的,而每一个人都负责一块业务,独立去运作。 洪峰曾经亲口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发现小米电视有题目,他太太也说有题目,然后叫他去跟王川说。洪峰不同意,他说: 第一,王川在电视方面比他懂得多,假如他能发现这题目,王川自己也会发现。 第二,他自己的事还顾不外来,干嘛去管王川的事。 我曾经问过所有的合伙人,他们之间是怎么沟通的,他们说他们之间很少沟通,每个人都独立做自己的东西。 要么成为顶尖人物,要么跟随顶尖人物最顶尖的人物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搭档龚焱教授讲过一句话:“今天的时代,不管多大的创业,10个人就够了。”他讲得有点夸张,想表达的意思是说,你找到10个最顶尖的人物就够了。 小米的这8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创业公司,为什么他们到了一块儿来创业?他们说: 第一,公司足够大; 第二,雷军足够智慧和勤奋,他Hold住我们。 林斌是雷军找到的,洪峰和黄江吉是林斌来推荐的,而刘德的太太和洪峰的太太是室友。 真的证实了一件事情,找到5个顶尖人物,他们自己就会组建出一个团队。 所以团队早期的招聘是极为重要的,雷军自己说他早期80%的精力花在招聘上,我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外分。 所以对我们来讲有两个选择,要么成为这个时代的顶尖人物,要么跟随顶尖人物,没有第三条选择。 雷军除了自己的团队之外,他实在现在已经拥有一个雷军系了。 对雷军支持很大的人实在是他的投资人,其中最重要的投资人是刘芹。刘芹是中国最好的早期风险投资家之一。他领投了小米前三轮的融资。 小米第一轮融资的时候,雷军打电话给刘芹,说:“刘芹,我要做手机,你投不投?”刘芹说投啊。 当只有一个主意,连贸易计划书都没有,在想法主意也没有想清晰的时候,刘芹毅然按2500万美元的估值,投资了500万美元。他看的是什么?人! 大约在第一轮融资后的6个月,小米进行了第二轮融资。第二轮估值2.5亿美元,此时小米只有54人的团队,其他什么都没有。54个人值2.5亿美元,看的仍是人。 更匪夷所思的是第三轮融资。第三轮估值就到了10亿美元,又是半年以后,那时小米只有34万部手机的订单,一部手机都没卖出去,小米的估值就已达到10亿美元。 我问刘芹:“你前两轮投资我都能理解,为什么第三轮投资10亿美元,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也来领投。”刘芹讲了一句话,他说: “善友,你想想看,雷军已经创过业,成功地上市,他投资的企业也这么成功。你以为雷军出来创业,市值到多大的程度才能知足他自己的抱负?所以雷军的估值只要在百亿美元之内,我都闭着眼睛就投。” 看的依然是人。 那百亿美元是谁来投的?雷军碰到了另外一个投资大鳄,这位来自俄罗斯的投资人,Yuri,他是一个物理学家转型做投资人的,他创办了DST,DST投资了京东、阿里巴巴、Facebook。 他问雷军:“你需不需要投资?”雷军说大概年底的时候需要。 他问:“年底的时候,你以为估值多少?”雷军说大概三四十亿美元吧。 然后他说:“我现在就投资你,按照40亿美元投资,你能不能让我进去?”这是40亿美元时候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人才。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这么重要?如果你能跟顶尖人物建立连接的话,你随着起来的势能就会非常大。你要么成为顶尖人物,要么去跟顶尖人物建立连接。 所有的东西简洁成了产品小米在治理立异上是去治理化。在小米,我们会看到良多毁三观的治理文化。在这个地方,没有KPI,只有两个本质目标: 第一,用户是否为新产品尖叫; 第二,用户是否愿意推荐给朋友。 我坦白承认,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以为是雷军宣传的话、吹牛的话,但是跟他的合伙人以及良多员工聊了之后,我以为,这个公司的确把这两个目标当做它的核心文化。 我们都知道,人事治理最基础的抓手是绩效治理,小米为什么这么做?由于小米找到了复杂背后的那个简朴,那就是产品。产品成为核心的核心。 在小米,治理层要有产品经理思维,工程师要有产品经理思维,销售员要有产品经理思维,全体员工都要有产品经理思维。所有的东西简洁成了产品这一个东西。一切从产品出发,所有其他的治理手段全都不需要。 小米这几个合伙人,没有一个财务职员,没有一个治理职员,全都是做产品的。所以你会看到在这个公司里,做产品的人地位一定是高的。 小米的另一个治理文化,就是没有治理层,组织结构超级扁平化,他们的合伙人就是项目负责人,尤其是在早期的时候,公司只有三个层次:项目负责人、小组组长和普通员工。 外面不管多大腕的工程师加入小米之后,都没有头衔、没有职务,小米的主流文化是没有职务的。团队大了会把产品分拆开来,再保持小团队。 小米没有组织架构,米聊群就是基本的组织架构,一件事情需要沟通,就把需要的人拉进米聊群里,事情结束,米聊群就结束。 黎万强甚至告诉我说,他们也很少发邮件,我问他,假如他不发邮件,报销拿什么当凭证?他说米聊群里面的东西,截个屏就可以当凭证了。我又说他为什么不发邮件?他说太慢了。邮件已经太慢了! 我们所熟知的人力资源治理,好比绩效治理、级别体系、员工流动、内部沟通、内部培训等,小米几乎都没有,尤其在早期的时候。 我问他们有没有培训,一个早期员工说没有,我问为什么没有,他说他们坚信,一个员工80%的技能是在工作中学来的,既然如斯,为什么要培训呢?在工作里带出来不就可以吗? 挟用户以令员工我以为,小米的治理有三化:治理广义化、治理外部化、治理游戏化,我把它称为移动互联网“异化”的治理。 治理广义化是指让快节奏的工作氛围来影响员工行为,让业务治理来驱动员工治理。 我曾经问黎万强,他们在金山的时候不是有一般公司都有的治理吗?黎万强跟我说: “李教授,在金山的时候,我们的版本是每年更新一次,有的时候每两年更新一次。可是在小米,我们的MIUI版本是每礼拜更新一次,今天的速度是过去的良多倍。” 我溘然明白了。 我研究小米的案例,需要跟良多人聊,有朋友给我先容了一个小米员工,有一次跟我沟通,约到半夜,我问为什么,他说他们晚上10点钟从公司出来不好意思,由于附近的人都在那儿加班。 晚上10点钟出来觉得不好意思,换句话说,小米形成了一个快节奏的氛围,用这个节奏、用这个速度来治理员工。你说,哪有比这更狠的治理了?这简直是太残忍的治理了,速度轻微慢一点就落后了。小米是用速度来找齐,用速度来同步。 换句话说,小米是用业务治理来驱动员工治理,我把这叫治理的广义化,他们不需要单纯为了治理而治理,业务治理本身就会驱动治理。 小米的治理外部化就是透明。公司要求工程师必需泡论坛,必需上微博。每个礼拜五更新数据,礼拜二让用户来反馈。 小米有10万个评测员,评测有四宫格:最好的、不好的、最期望的和最需要去掉哪个功能。然后得分最高的那个人就会得到这个礼拜的爆米花奖。 小米用用户治理来激励员工治理,挟用户以令员工啊。不是没有治理,是更狠的一个治理,让用户直接治理员工。不是没有治理,只是把治理的本质找出来,而不是那些复杂的东西。 小米的治理游戏化,就是让员工成为自己产品的粉丝。假如你的员工都不是你的产品的粉丝,你何能指望让外人成为你的粉丝呢?小米是如何让员工成为粉丝的呢? 员工入职就送工程机,而且员工可以领F码,F码可以送给自己的朋友,这样,员工的朋友也成为小米的粉丝。让员工成为产品的代言人,成为微博里边的小V。 小米把职员治理嵌入到业务治理中,把内部沟通融入到外部沟通中,把所有的治理、文化、价值观、愿景等,都融入一件事: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换一句话说,产品成了引领、激励和衡量一切的风向标,通常意义上的治理消失了,不是做减法弱化了,而是消失。治理融于产品,或者我们把它叫做产品引导型的治理,这不也是一种治理的降维化吗? 小米电视从百度挖了一个人力资源治理负责人,他只做了3个月就离职了,他说“我觉得我在你的公司里边根本就没有作用”,换一句话说,他没有摸到小米的脉,还在用传统的人力资源治理的方式做事。在小米,产品就是治理,治理融于产品。 我有一个大胆勇敢的预言,未来有些岗位会消失,或者说这些岗位的重要性会下降,好比,传统意义上的团体副总裁会消失,人事部分、财务部分、运营部的作用会下降,总裁办根本就没必要存在了。 一切拿产品来引领,产品研发团队就是特种兵部队,因此增加的岗位,就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产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或者叫特种兵部队的队长。 雷军在创建小米的同时,对金山进行了小米化的五个改造: 第一,包产到户,成立独立子公司,成立了四个部分,实行目标治理法。 第二,关停并转,通过这种方法,将原来所有的业务会萃在三个业务上。 第三,放水养鱼,弱化KPI,不在乎财报,只正视产品。 第四,腾笼换鸟,把原来基于PC的业务用于进军移动互联网,小米手机的云就是金山提供的。 第五,筑巢养凤,即大手笔吸惹人才。 通过这几点改造之后,金山的市值从原来几亿元涨为30亿元,猎豹也成功地独立上市。所以雷军重返金山,实在只用了他精力的10%左右来管金山的事情,结果金山改造大获成功。 一定程度上讲,雷军对金山进行改造这件事情,比小米可能更难,大家知道小米是从头做的,而金山则需要改旧换新,是一件更难的事情,而他居然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