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诺:搓衣板和人工智能 |
发布时间:2023-05-01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619 |
近有关人工智能的论题很热,很多人说它无所不能。但智能不等同于才智,对于各种特殊的,不按规则产生的具体情况,机器不可能代替人的手和大脑。 现在家用电器品种多样,但仍需要人的辅助,比方有了洗衣机,衣领袖口、内衣内裤、袜子手绢、毛巾抹布还得用手一件件搓洗,机器无法代庖。 搓得手疼时,就很牵挂当年使用的搓衣板,不知是哪个聪明人创造的,横竖智能机器人创造不出来。打了番笕的脏衣服在木板一条条棱上搓弄,用力的是胳膊,摩擦的不是手的骨节而是掌心,既省力又洁净。一直想买一块搓衣板,但它早被筛选不见踪影。 一次去朋友家玩,说起此事,她说网上有卖,她家每个水斗旁都按巨细放一块,并当即送我一块大的。那天我喜滋滋地在胳膊下夹着长长的搓衣板坐上七号线,从宝山区穿行到静安寺,一路招摇过市引来不少目光,觉得自己很帅。 还记得第一次用搓衣板洗衣服还是在安徽乡村。村里有条美丽的小河流过,就叫三八河。我带着一块搓衣板下乡,洗衣时,先在板上用番笕搓好,再用脸盆端到三八河滨漂洗。河水清清的,躺着几块青石板,河滨平整的草地上,杨柳依依。村里妇女在河滨洗衣服,那时买番笕要票,乡村洗衣用盐和碱,当地人叫碱面,她们把揉了盐和碱面的衣服浸了水放在石板上,用捶衣棒翻来覆去捶击,捶完、挤干,在水里甩甩,再捶,洗好后,把湿衣服一件件摊在草地上、石头上暴晒,人就坐在树下边歇边聊天,那是很快乐的情景……起初我怀疑这样敲敲怎么能洗净衣服,悄悄看暴晒的衣服,才发现比我用番笕洗得还洁净,因那捶衣棒在捶的时候,比手的搓弄有力得多。后来读到古诗词,才知捶衣棒比搓衣板历史更古老,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洗衣工具,在诗人笔下颇有意境,如李白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代诗人冯延巳的词: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秋夜,月下的河滨,一群妇女在洗衣,静静的夜晚传来捣衣的回响,有声音有画面,真美! 不过我奇怪,古人为什么喜爱在秋天的夜晚去河滨洗衣服呢?查了查,“捣衣”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放在平整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使它柔软熨帖。在秋天的夜晚捣衣,则是其时的民俗。第二种意思,便是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服放在石板上用杵捶击,去浑水,再清洗,便是咱们现在用的意思。 我家用的是老式浴缸,搓衣板太短,往浴缸里一放,它就势躺平。先生拿手木工,咱们成婚时的床头柜、被柜、沙发都是他亲手做的,生活改善后,他的手工多年没处发挥,一直技痒,现在总算等到上场机会,当即找出榔头、锯子、铁钉、胶水、卷尺,依据搓衣板在浴缸里的倾斜角衡量好长短锯出木块,再将木块用胶水和钉子固定在搓衣板顶端,搓衣板就生出两只脚站起来了,脚抵缸底,身子斜靠缸边,一试,正合适。我在一盆番笕热水里浸下几块难搓洁净、脏兮兮的抹布,跟着抹布在板上推送,搓弄,揉捏,一股股棕色,滑滑的脏水从掌心顺板流下,再过一遍清水,就像新的相同。那天天好,我站在窗前,欣赏着一排洗净的抹布在阳光下,微风中飘动。不知怎么,此时想起古诗中的“捣衣”,那时候,在人工操作的织布机上织成一匹布,不知要花多少时刻,日日夜夜,总算织成,捣衣是后一道工序,这时女性心里一定是欣喜的,一边将布帛捶平,使之柔软熨帖,一边盘算着给老公和孩子缝制些什么衣裤…… 高效的现代生活省时省力,也省略了许多劳作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