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 “人工智能发展指数” 城市排名中,辽宁的沈阳和大连进入了全国城市 30 强,沈阳位居第 18 位,大连位居第 22 位。其评估主要从产业基础、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人才培养 4 个维度进行。以下是这两个城市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些发展情况:
- 沈阳:
- 产业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 700 家,核心产业领域企业数量共计 148 家。在制造、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典型场景应用不断拓展,比如新松公司突破机器人视觉、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中厚板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成功应用于葛洲坝集团、深中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东软集团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医疗人工智能平台与辅助诊断系统,构建覆盖 846 种常见病,96 万个医学术语的知识图谱,在数十家医疗科研及服务机构示范应用。
- 创新平台: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创新平台数量达到 101 个(国家级 11 个、省级 73 个、市级 17 个)。依托东北大学建设的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热连轧板带钢超快速冷却技术,已在全国大型钢铁企业 20 余条生产线上推广应用。
- 算力基础: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华为公司建设沈阳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规划建设总面积 12000 平方米,算力规模达到 300p,并成功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人工智能算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 人才培养:依托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4000 余人。同时,依托沈阳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实训平台,打通政 — 产 — 学 — 研 — 用链条。
- 大连:
- 算力建设:拥有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位于大连数谷核心区,由大连德泰科技超算公司主导运营,建成 100p 人工智能算力和 5p 高性能算力,二期扩容可达 453p 人工智能算力。
- 产业应用:中心围绕 “普惠算力、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科研和人才培养” 四平台,持续发力国产化 AI 生态,为 200 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算力使用服务,与觅视科技等重点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港航、智能医疗等 9 大领域开拓应用场景,打造了一系列标杆案例。
- 企业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东软睿驰、大连鼎视等重点企业,并且在智能翻译、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智能家居等领域也有相关企业集聚。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认识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准备好应对由此引发的各项变化,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适应,确保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抓住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