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美大部门新闻网站的移动端流量已超越PC |
发布时间:2015-11-03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5124 |
从前的朋友圈里,总会有一两位摄影兴趣者。这些摄影兴趣者用照片把朋友们联系在一起,就像他们在拍照前把人聚拢起来,指定位置,发出指令: “一、二、三……茄子。” 每一次拍摄都是不折不扣的典礼,相应地,每一张照片都是纪念品。泛起在统一张照片上是一种情感纽带,固然强烈程度因人而异。 照片被细心地冲印、裁剪、调整曝光值、筛选、分类,被贴进硬皮相册,写上时间地点甚至更翔实的说明文字。挑剩下的照片也精心装在纸袋里。 一般人忽视底片,仅仅把底片看做获得照片的一次性工具。这种想法主意可以理解。底片是原始的、需要修改和可复制的,而人们想要的是独一、完善和不可复制的画面。 照片是生命的一部门。有些人把照片看得比其他财产都重。由于照片是过去糊口的物证,留下了他们年青时的样子。老年人眷恋过去,有一个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过去他们老是比现在更年青。年青不但意味着容颜锦绣,人生也有更多可能。看看照片上的表情就知道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照片上的年青人是一个未能实现的自我。 赠予照片是传统的社交行为。如今,翻出别人送给我做纪念的照片,令人既打动又尴尬。以前人们保藏别人的照片,视之为社交义务,也相信别人会同样保藏自己的形象。但现在几乎没有人还把照片看做纪念品了。 送出去的照片都有纪念品应有的风格,因此多数是肖像照。人们理所当然地挑最喜爱的自我形象送人。每一张作为社交礼物送出去的照片,都包含着同样的呼吁:记住我的样子。在这一呼吁下面,还有另一种呼吁:我就是这个样子。 实际上,照片上的形象和现实中以及人们记忆中的形象,往往大相径庭。但送照片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送出去的照片终极会标记出一个社交网络。在互相交换照片的人际网络里,每个人都期待别人认可照片上的自己,毫不会由于照片比真人年青就大惊小怪。默契乃是一种沉默沉静的契约,说明人们彼此承担义务,并且对这种义务的内容和性质有明确而一致的看法,尽管它们从来没有被罗列出来过。 现在已经没有朋友圈摄影师了。从前,拍照的本钱很高。不但费钱,也很费时间。支持这种兴趣需要金钱和耐心。有了数码相机特别是可以拍照的手机,拍照片的本钱可以忽略不计。中国有几亿部手机,手机拍的照片也要数以亿计,但冲印店却纷纷关门歇业。这意味着没有人冲印照片。这意味着不再拿印在相纸上的照片送人。照片不再是社交典礼的组成部门。以照片为核心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因此解体了。
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是一种邀请,尽管严厉程度远远比不上把这些照片打印出来送人,但美图类的APP层出不穷,独一的动力是人们仍旧但愿把理想的自我形象推荐给别人。 和其他传统社交模式一样,交换实体照片的效果取决于难以捉摸的分寸感,而分寸感来自表达和克制之间的平衡。只有经由复杂而费时的互动,交换照片才能达到预定的社交目标,也即通过建构亲密关系来对抗时间的流逝。 在朋友圈上发一张照片,点赞和评论相继而至。假如在朋友圈里发别人的照片,被拍摄者可以当面点赞。这种反馈链短到无法辨别反馈的价值。 照片的数目越多,交换照片越轻易,照片引发的情感强度也显著降低了。我们可以通过微信交换照片。但这种模式快速、短暂,缺乏明确的目标,很难激发持续的社交义务,由此形成的人际交往也不能扩展到其他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