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风之强劲,正吹向多个行业和领域,艺术类专业也不例外。今年2月以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人工智能通识课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全体新生推出。这门课程名为《人工智能导论》,以“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围绕人工智能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在创意设计领域的发展应用,带领学生探索人工智能多维度赋能设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实现路径。
授课教师孟祥敏在面向艺术生授课时,特别加入了一些 AI 绘画相关的内容,为后继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收获颇丰。比如美术史论专业的大一学生李盈盈初步具备了把抽象物质概念转化为具体视觉元素的能力,能够了解编程和算法的运行,并通过 Python 编程软件进行简单操作和应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孙妍学会了调取材料库里的素材,提升了在选材方面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美术史论专业的康文倍能够从人工智能技术角度欣赏艺术品展览,并希望未来通过 AI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公姿艳则感受到了艺术和技术融合的魅力,认为在写论文时人工智能交互能提供借鉴,在没有好想法时能提供思路和方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艺术类院校中第一个把人工智能应用确定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学校。早在2023年初,该校就察觉到深层次人工智能工具会给设计艺术带来深远影响,于当年9月面向全校开设了人工智能选修课,探索《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的可行性。2024年2月底正式面向大一新生开设该通识课。
学校教务处处长顾群业认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和学生迟早要掌握的技能,“应用”是该校艺术类院校师生对人工智能的定位。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设计效率、促进设计转化等。通过模型训练,学校用潘鲁生民艺馆收藏的布老虎,生成了一系列结合当下生活方式的创新布玩具,这既为民间艺人赋能,解决了他们的原创难题,也在实际生活中有诸多应用,如投标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方案并根据甲方意见快速修改,在商业领域已普遍应用。
在将人工智能嵌入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学期该校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专门开设了 AI+民艺课,即人工智能赋能民艺转化,根据藏品提取图案转化为现代图案或产品,产生了大量教学成果。学校还在系统、课程、平台、模型、教材、师资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包括成立人工智能设计研究中心、搭建山东省人工智能设计服务平台、成立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教研室、开设多门相关课程、新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引入师资、编写系列教材等,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设计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双向赋能,探索“人工智能+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推进设计学科在教育内容和育人方式两个层面的数字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