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肥浪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服务热线:400-099-8848

澳洲一AI虚拟电台主播“上岗”数月却几乎无人察觉,引发职业质疑

发布时间:2025-04-26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72

4 月 26 日消息,据外媒 The Verge 今日报道,几个月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旗下电台节目《Fight Club》悄然用 AI 生成的主持人“Andy”主持节目,且已“隐形”工作数月而未引起听众察觉。这一事件在传媒行业引发激烈讨论,既展现了AI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折射出传统媒体面临的伦理与就业挑战。

事件回顾:AI主播如何“以假乱真”?

据披露,“Andy”是由AI语音克隆工具结合脚本生成算法打造的虚拟主播,其声音、语调与人类无异,甚至能模拟即兴互动(如接听听众电话)。制作团队表示,最初仅计划在常规主播休假时使用AI作为临时替代,但因效果逼真且成本低廉,最终长期保留。直到技术人员内部爆料,这一实验才被公开。

行业反应:创新还是欺骗?

  1. 支持方认为这是媒体技术的一次革新:

    • 效率与成本优势:AI可24小时工作,减少人力开支,尤其适合夜间时段或小型电台。

    • 创意可能性:虚拟主播可定制声线、风格,甚至实现“跨语言播报”,拓宽节目形态。

  2. 反对方则质疑其伦理风险及行业影响:

    • 透明度缺失:听众有权知悉内容是否由AI生成,隐瞒实情涉嫌欺骗。

    • 职业替代危机:澳洲媒体工会(MEAA)警告,此类技术可能威胁数千个播音岗位。

    • 内容同质化:AI依赖现有数据训练,可能导致节目失去人文独特性。

全球趋势与监管空白

类似案例已非首例——中国、美国等地均有AI主播应用于新闻播报,但多用于标准化内容(如天气预报)。此次事件的特殊性在于AI完全“伪装”人类,且长期未被发现。目前,澳大利亚尚无法律强制要求AI生成内容标注来源,行业自律成为关键。

未来挑战:人机协作的边界何在?

专家提出,AI在媒体中的应用需平衡以下问题:

  • 伦理框架:是否应强制披露AI参与度?如何避免滥用(如伪造名人声音)?

  • 价值保留:人类主播的情感共鸣、临场应变仍是AI难以替代的优势。

  • 受众教育:培养公众对AI内容的辨识能力,避免信息信任度滑坡。

结语
“Andy”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AI渗透传统行业的加速度。技术本身无对错,但行业的应对方式将决定其走向“工具解放人力”还是“失控的替代”。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传媒业或许需要一场关于“真实性与人性价值”的集体反思。ARN 首席执行官 Ciaran Davis 表示:“我们正在努力辨别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我们认识到了现有主持人的影响力。”

上一条:刚刚,美团发文辟谣!...

下一条:李彦宏在汉发布文心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