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客户是否存在隐藏需求,核心在于跳出 “被动接收信息” 的模式,通过主动观察、深度沟通、场景还原等方式,挖掘客户未明确表达(或无法清晰表达)的潜在期望。这些隐藏需求往往源于客户的 “潜在痛点”“未说出口的目标” 或 “对设计的隐性担忧”,需要结合沟通技巧与需求分析逻辑来识别,具体可通过以下 6 类方法落地:
客户的表述中,常存在 “表面需求” 与 “真实意图” 的偏差,需关注模糊表述、情绪性词汇、对比性描述,这些往往是隐藏需求的信号:
- 识别 “模糊词汇” 背后的具体诉求:
若客户说 “我想要页面‘大气’一点”“颜色‘舒服’就行”,这类抽象描述并非无需求,而是客户无法精准定义。此时需追问 “大气” 的参照 —— 是 “留白多”(如苹果官网),还是 “视觉元素有冲击力”(如科技产品官网)?“舒服” 是 “低饱和度色系”(如母婴类),还是 “高对比易读”(如中老年用户产品)?通过拆解抽象词汇,挖掘其背后对 “用户体验”“品牌调性” 的隐性期待。
- 关注 “否定式表述” 中的潜在偏好:
客户说 “我不喜欢太花哨的设计”,可能隐藏 “需要突出核心功能,避免用户分心” 的需求;说 “之前合作的设计师做的图‘不接地气’”,可能暗含 “目标用户是下沉市场,需更贴近生活场景的视觉元素” 的诉求。否定的是 “某类形式”,背后往往是 “对另一类价值的追求”。
- 留意 “关联信息” 的延伸需求:
若客户提到 “我们的客户主要是 35-50 岁的企业管理者”,除了表面的 “目标用户年龄层”,还可能隐藏 “设计需简洁高效(管理者时间紧张)”“视觉风格需专业稳重(符合商务身份)”“核心信息需突出(避免翻找)” 等未明说的需求。
客户的行为习惯、业务场景、过往案例,比语言更能反映真实需求,需重点关注 3 类场景:
- 分析 “过往案例 / 竞品偏好” 的隐性逻辑:
若客户主动提供 “喜欢的竞品网站”,但只说 “我觉得这个好”,不要只停留在 “模仿视觉风格”,而要观察竞品的 “功能布局”“用户路径”—— 比如竞品首页直接放 “免费试用” 按钮,可能说明客户隐藏 “希望提升转化率” 的需求;竞品有 “客户案例展示区”,可能暗含 “需增强品牌信任度” 的诉求。
若客户提供 “之前不满意的设计稿”,除了听其 “不满意的理由”,更要观察 “被否定的设计” 缺失了什么:比如否定 “图标太小的版本”,可能隐藏 “目标用户有视力需求(如老年群体)”;否定 “色彩鲜艳的版本”,可能暗含 “品牌需传递‘可靠、严谨’的调性”。
- 结合 “业务目标与使用场景” 推导需求:
若客户是做 “在线课程” 的,表面需求是 “做一个课程展示页”,但结合业务场景 ——“课程需要学员长期学习、反复回看”,可推导其隐藏需求:“需设计‘课程进度保存’‘课后作业提交入口’‘学员社群入口’”;若客户提到 “希望用户能‘分享课程到朋友圈’”,则隐藏 “需通过社交裂变获客” 的需求。
简言之:业务目标(如 “提升复购率”“降低获客成本”)决定了设计的 “隐性功能优先级”,需从 “设计如何服务业务” 的角度反向推导。
- 观察 “沟通中的行为细节”:
若客户在沟通中反复强调 “这个按钮要‘显眼’”,但没说 “为什么”,可能隐藏 “该按钮是核心转化入口(如‘立即购买’)”;若客户频繁询问 “手机上看会不会乱”,即使没明确提 “移动端适配”,也说明其隐性关注 “跨设备体验”(可能目标用户多通过手机访问)。
通过 “开放性问题 + 追问式提问”,打破客户的 “表述盲区”,避免被 “表面需求” 局限,核心是 3 类提问逻辑:
- “追问‘为什么’”:挖掘需求的根源
当客户提出一个具体需求时,多问 1-2 个 “为什么”,比如:
客户:“我要在首页加一个‘关于我们’的入口。”
提问 1:“希望用户点击‘关于我们’后,优先看到什么内容呢?(是团队介绍、企业资质,还是发展历程?)”
提问 2:“想突出‘关于我们’,是希望解决用户的什么顾虑吗?(比如让新用户更信任我们?)”
通过追问,可能发现客户隐藏 “需通过‘企业资质’增强新用户信任,从而提升转化” 的需求,而非单纯 “加一个入口”。
- “假设‘极端场景’”:暴露隐性痛点
针对可能的隐性需求,设计 “极端场景” 让客户思考,比如:
对做 “电商网站” 的客户:“如果用户在付款页面犹豫了,你希望页面有什么内容能帮他下决心吗?(比如‘7 天无理由退换’提示、‘已售 XX 件’的销量数据?)”
对做 “企业官网” 的客户:“如果有客户想合作,但找不到联系方式,你希望他通过什么路径快找到?(比如顶部固定电话、右侧悬浮‘在线咨询’?)”
极端场景能让客户意识到 “未考虑到的用户痛点”,从而暴露隐藏需求。
- “对比‘不同方案’”:逼出真实偏好
若客户无法明确需求,可提供 2-3 个 “差异化方案”,观察其选择倾向,比如:
“关于首页 Banner,我们有两个方向:方案 A 是‘突出产品功能’,方案 B 是‘突出用户好评’,你更倾向哪种?为什么?”
客户的选择理由(如 “方案 B 能让用户觉得我们靠谱”),往往能暴露其隐藏的 “品牌优先级”(如 “信任度>功能展示”)。
有时客户的 “隐藏需求” 并非源于自身,而是源于其 “目标用户” 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跳出 “客户视角”,站在 “客户的用户” 角度思考:
- 分析 “目标用户画像” 的隐性需求:
若客户的目标用户是 “Z 世代年轻人”,即使客户没说 “要潮一点”,也需考虑 “视觉风格需符合年轻化审美(如简约插画、互动动效)”“功能需有社交属性(如‘一键分享到小红书’)”;若目标用户是 “B 端企业采购者”,则隐藏 “需突出‘批量采购优惠’‘售后保障’‘定制化服务’” 等需求(采购者更关注成本与风险)。
方法:绘制 “目标用户画像”(年龄、职业、使用习惯、痛点),再反问客户:“如果你的用户打开网站,想快速找到什么?”—— 通过用户视角,倒逼客户暴露 “未考虑到的用户需求”。
- 参考 “行业通用痛点” 推导:
不同行业有共性的隐性需求,比如:
- 医疗行业:用户隐性需求是 “信息权威、隐私保护(如‘在线咨询’需匿名)”;
- 餐饮行业:用户隐性需求是 “快速看到菜单、预约入口、门店地址(减少决策时间)”;
- 教育行业:用户隐性需求是 “试听体验、师资介绍、退费政策(降低决策风险)”。
若客户未提及这些,可主动询问:“您是否考虑过,用户可能会关心 XX 问题(如‘课程退费’),需要在设计中预留入口吗?”
若客户的表述存在 “逻辑矛盾”,往往是 “表面需求” 与 “真实需求” 冲突的信号,需重点拆解矛盾:
- 举例 1:需求矛盾 “要简洁,但又要放很多内容”
客户说 “页面要简洁,别太乱”,但又要求 “放 10 个产品分类、8 个客户案例、5 个合作品牌”—— 表面矛盾,实则隐藏 “需在‘简洁视觉’与‘信息完整’间平衡” 的需求,核心是 “优先展示核心信息(如主推产品),次要信息折叠(如‘更多案例’用下拉框)”,而非单纯 “删减内容”。
- 举例 2:需求矛盾 “要个性化,但又怕‘太特立独行’”
客户说 “想要和别人不一样的设计”,但又否定 “过于前卫的方案”—— 矛盾背后是 “既想突出品牌辨识度,又怕偏离行业认知、让用户不适应” 的隐性需求,此时需设计 “‘行业通用框架 + 个性化细节’的方案”(如整体布局符合行业习惯,但用独特的品牌色、图标风格体现个性)。
当通过上述方法初步判断 “隐藏需求” 后,需通过 “需求复述 + 可视化确认”,确保理解无误,避免后期返工:
- “复述需求”:将隐性需求转化为明确条款
比如:“根据我们的沟通,我理解您除了‘首页加产品展示’,还希望通过‘产品销量数据’提升用户信任,同时‘移动端适配’要优先保证按钮点击方便 —— 这几点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通过复述,让隐藏需求从 “模糊感知” 变成 “明确共识”。
- “可视化原型”:让需求 “可感知”
若条件允许,可快速绘制 “低保真原型”(如简单的页面布局草图),标注出 “我们认为您可能关注的点”(如 “这里预留‘用户评价’区域,方便提升信任度”),再让客户反馈:“这个布局是否满足您的潜在需求?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
可视化能让客户更直观地意识到 “未考虑到的需求”,减少 “口头沟通的偏差”。
隐藏需求的本质是 “客户未被满足的痛点” 或 “未清晰表达的目标”,判断时需记住 3 个核心:
- 不只听 “客户说什么”,更要看 “客户做什么、需要什么(业务 / 用户)”;
- 不局限 “设计本身”,而是关联 “业务目标”—— 设计是服务于业务的工具,需求需围绕 “如何帮客户解决问题” 展开;
- 通过 “提问 - 观察 - 验证” 的闭环,将 “隐性感知” 转化为 “明确共识”,避免 “想当然” 导致的需求偏差。
终,好的需求挖掘不是 “猜客户心思”,而是 “用逻辑和场景,帮客户理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