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分层是根据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价值、需求等核心维度,将庞大的用户群体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子群体,从而实现 “精准运营、资源聚焦、提升转化” 的目标。其核心逻辑是 “不把所有用户当同一类人对待”,避免资源浪费在低价值用户身上,同时让高价值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
以下是一套可落地的用户分层方法,从 “明确分层目标” 到 “执行与迭代”,覆盖全流程:
分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开始分层前,必须先明确目标,避免为了 “分层而分层”。常见的分层目标包括:
- 提升转化:区分 “潜在用户” 和 “意向用户”,对前者推送 “产品价值科普”,对后者推送 “限时优惠”;
- 留存用户:识别 “高活跃用户” 和 “流失风险用户”,对前者提供 “会员专属权益”,对后者推送 “召回福利”;
- 优化体验:针对 “新用户” 简化操作流程,针对 “老用户” 开放高级功能;
- 资源分配:将客服资源优先分配给 “高价值付费用户”,而非普通免费用户。
示例:电商平台的分层目标可能是 “提升复购率”,则分层需重点关注 “用户的购买频次、消费金额”;内容平台的分层目标可能是 “提升内容生产”,则分层需关注 “用户的发帖量、互动率”。
分层维度需结合产品类型(如电商、内容、工具)和分层目标,避免维度过多导致复杂。以下是不同产品的核心分层维度,可直接复用或组合:
根据产品阶段和数据能力,选择不同复杂度的分层模型。新手优先从 “简单模型” 入手,避免过度复杂。
核心逻辑:通过 “近一次消费(Recency)、消费频率(Frequency)、消费金额(Monetary)” 三个维度,将用户分为 5 类,覆盖 90% 的运营需求。
操作步骤:
- 定义每个维度的 “高 / 低” 标准(需结合自身数据,无统一答案):
- 近一次消费(R):高 = 近 30 天内消费,低 = 30 天前消费;
- 消费频率(F):高 = 近 90 天消费≥3 次,低 = 近 90 天消费 < 3 次;
- 消费金额(M):高 = 累计消费≥1000 元,低 = 累计消费 < 1000 元。
- 组合三个维度,划分用户类型:
- 高价值用户(R 高 + F 高 + M 高):核心用户,需重点维护(如专属客服、优先发货、会员权益);
- 潜力用户(R 高 + F 低 + M 高):消费能力强但频率低,需刺激复购(如 “专属满减券”“新品优先购”);
- 流失风险用户(R 低 + F 高 + M 高):曾高频高消,近期沉默,需召回(如 “回归福利”“专属顾问回访”);
- 新用户(R 高 + F 低 + M 低):刚消费过,需引导第二次购买(如 “首单后送 10 元无门槛券”);
- 低价值用户(R 低 + F 低 + M 低):贡献低,可减少资源投入(如仅推送通用活动,不单独发券)。
适合无 “消费行为” 的产品(如免费资讯 APP、工具软件),核心是 “根据用户对产品核心功能的使用行为” 分层。
示例(内容 APP 分层):
- 核心用户:近 7 天登录≥5 次,每天浏览≥10 篇内容,每周评论 / 转发≥3 次 → 运营重点:邀请成为 “内容创作者”,提供流量扶持;
- 活跃用户:近 7 天登录 3-4 次,每天浏览 5-9 篇内容,偶尔互动 → 运营重点:推送 “个性化内容”,提升互动频率;
- 普通用户:近 7 天登录 1-2 次,每天浏览 <5 篇内容,无互动 → 运营重点:用 “热门内容”“话题活动” 提升活跃度;
- 沉默用户:近 7 天未登录 → 运营重点:推送 “召回短信 / APP 通知”(如 “你关注的博主更新了”);
- 流失用户:近 30 天未登录 → 运营重点:发送 “专属福利”(如 “回归领 7 天 VIP”),若无效则暂停投入。
适合成熟产品,将用户从 “接触产品” 到 “流失” 的全流程分为 5 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需求和运营策略:
- 潜在用户(未注册):知道产品但未使用 → 策略:突出核心价值(如 “免费图片编辑工具,3 步出图”);
- 新用户(刚注册):首次使用 → 策略:简化操作(如 “新手引导”),降低流失(如 “完成首操送积分”);
- 成长用户(使用 1-3 个月):熟悉基础功能 → 策略:引导使用高级功能(如 “教你用 XX 功能提升效率”);
- 成熟用户(使用 3 个月 +,高频):核心价值用户 → 策略:提升忠诚度(如 “会员体系”“专属活动”);
- 衰退 / 流失用户(活跃度下降 / 长期不登录):价值降低 → 策略:挽回(如 “问题调研 + 针对性福利”)或放弃(资源聚焦其他阶段)。
分层的价值终通过 “差异化运营动作” 实现,核心是 “给不同用户推送不同的内容、福利、功能”。
- 避免 “一刀切”:不要给所有用户发同样的券(如给高价值用户发 “满 100 减 10”,可能无吸引力;给新用户发 “满 1000 减 200”,可能无法达成);
- 数据驱动调整:每 3 个月复盘一次分层效果(如 “流失用户召回率是否提升”“高价值用户复购率是否增长”),并根据数据优化分层标准(如原 “高消费金额” 1000 元,若用户消费能力提升,可调整为 2000 元);
- 工具辅助:小团队可用 Excel 做基础分层(筛选数据、分类标色);中大型团队可用用户运营工具(如 GrowingIO、神策数据)自动分层并推送运营动作。
- 目标先行:先明确 “分完要解决什么问题”,再选维度和模型;
- 数据支撑:分层标准(如 “高消费金额”“高活跃度”)必须基于自身产品数据,而非拍脑袋;
- 简单优先:新手从 RFM 或基础行为分层入手,成熟后再升级复杂模型;
- 持续迭代:用户行为会变,分层标准和运营动作需定期优化(建议每季度调整一次)。
通过这套方法,可快速将 “模糊的用户群体” 转化为 “清晰的运营对象”,让资源投入更精准,避免 “对牛弹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