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肥浪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服务热线:400-099-8848

如何进行用户调研以明确不同设备的用户场景和需求?

发布时间:2025-10-13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4
进行用户调研以明确不同设备(移动端、平板、桌面端)的用户场景和需求,需要结合设备特性(如屏幕大小、操作方式)和用户行为习惯,通过 “场景拆解→多维度数据收集→交叉分析” 的流程,精准定位各设备的核心使用场景、目标及痛点。以下是具体方法:

一、先明确调研核心目标:拆解 “设备 - 场景 - 需求” 的关联

调研前需定义清晰的问题框架,避免信息杂乱。核心要回答:
  1. 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某类设备(时间、地点、环境、状态)?
  2. 该场景下用户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如快速查信息、深度工作、碎片化浏览)?
  3. 不同设备在该场景中承担什么角色(主力工具、辅助工具、应急工具)?
  4. 用户在该设备上遇到的痛点是什么(如操作繁琐、信息不全、体验割裂)?
例如:针对电商产品,需明确 “用户在手机上是否更倾向于冲动消费?在桌面端是否更关注参数对比?”—— 带着具体问题设计调研方案。

二、选择多元调研方法:结合 “定性 + 定量” 还原真实场景

不同设备的使用场景可能具有隐蔽性(如用户自己未必清晰 “为什么在手机上不看长篇评价”),需通过多种方法交叉验证。

1. 定量调研:规模化验证设备使用规律

通过数据统计和问卷,快速了解 “大多数用户” 在不同设备上的行为特征。
  • 行为数据埋点分析(直接的客观数据):
    • 在产品中埋点记录用户的 “设备类型”“操作路径”“停留时长”“功能使用频率” 等。例如:
      • 统计 “商品详情页→加入购物车” 的转化路径在手机 / 桌面端的完成率差异;
      • 分析用户在不同设备上使用 “搜索”“筛选”“评价” 等功能的频率(如手机端是否更依赖搜索,桌面端是否更常用筛选)。
    • 重点关注 “设备切换行为”:用户是否在手机上浏览后,到桌面端完成购买?这种跨设备行为的断点在哪里(如未登录导致购物车不同步)?
  • 问卷调查(了解用户主观认知):
    • 设计针对性问题,聚焦场景和需求。例如:
      • “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手机访问我们的产品?(可多选:通勤时、排队时、睡前、急需查信息时…)”
      • “在桌面端使用时,你希望完成的 3 件事是什么?”
      • “相比手机,你觉得在平板上使用时,哪些体验让你更满意 / 更困扰?”
    • 样本需覆盖不同设备的用户(避免只调研手机用户),可通过产品内弹窗、邮件或第三方平台(如问卷星)发放,样本量建议≥500(保证统计意义)。

2. 定性调研:深度挖掘场景细节与动机

通过面对面沟通或观察,理解 “用户为什么这么做”,捕捉定量数据无法体现的隐性需求。
  • 用户访谈(针对典型用户):
    • 筛选 “高频使用多设备” 的用户(如同时用手机和桌面端的用户),进行 1 对 1 访谈(30-60 分钟)。
    • 用 “场景回溯法” 提问,让用户还原真实行为:
      • “上次你用手机买东西时,是在哪里?当时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没在电脑上买?”
      • “如果在平板上看文章时想记笔记,你希望怎么操作?现在的体验有什么问题?”
    • 重点记录 “设备选择的决策因素”(如 “手机方便随时看,但屏幕小看不清参数→所以后来用电脑对比”)。
  • 场景观察法(贴近真实的方法):
    • 邀请用户在 “自然使用场景” 中操作产品(如让通勤用户在地铁上用手机浏览,让办公用户在电脑前处理工作),研究员现场观察并记录:
      • 环境限制:如手机用户可能单手操作、网络不稳定;桌面端用户可能久坐、需要多窗口切换。
      • 无意识行为:如手机用户习惯 “下拉刷新”,桌面端用户习惯 “点击刷新按钮”;平板用户可能频繁旋转屏幕调整方向。
    • 观察后追问:“刚才你在手机上滑了 3 次就退出了,是没找到想要的吗?”
  • 用户日记 / 体验日志
    • 让用户记录 3-7 天内 “使用各设备的时间、场景、操作内容、遇到的问题”(可用表格或小程序记录)。
    • 例如:用户日记可能显示 “每天早上 7 点用手机刷新闻(碎片化),晚上 8 点用电脑写评论(深度参与)”,揭示设备与时间 / 行为的强关联。

3. 竞品分析与行业报告:补充场景认知

  • 分析同类产品在不同设备上的设计差异(如竞品的手机端是否简化了功能,桌面端是否增加了高级工具),推测其背后的用户场景假设。
  • 参考行业报告(如 CNNIC 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Nielsen 的设备使用趋势),了解宏观规律(如 “移动端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是桌面端的 2 倍”“平板用户更偏爱横屏阅读”)。

三、数据整合与分析:提炼 “设备 - 场景 - 需求” 模型

收集数据后,需交叉分析,将零散信息转化为可落地的结论。

1. 按 “设备类型” 分类梳理

为每类设备建立 “场景 - 目标 - 痛点” 清单,例如:
设备 典型场景 核心目标 主要痛点
手机 通勤时、排队时、睡前 快速获取信息、即时互动、紧急操作 打字麻烦、屏幕小看不清、易误触
桌面端 办公时、居家专注使用 深度操作、多任务处理、内容创作 便携性差、场景固定(只能在电脑前)
平板 沙发浏览、轻度办公、阅读 兼顾便携与屏幕大小、手写 / 触控操作 部分功能适配差(如横屏时按钮错位)

2. 挖掘 “跨设备场景” 的关联性

分析用户在不同设备间的行为流转,例如:
  • “手机浏览商品→桌面端对比参数→手机下单支付”:说明手机是 “入口和支付终端”,桌面端是 “决策工具”,需确保购物车、浏览记录跨设备同步。
  • “平板看视频→手机查演员信息”:说明平板是 “内容消费主力”,手机是 “辅助信息查询工具”,需优化内容跳转体验。

3. 输出 “设备需求优先级”

根据场景重要性和用户痛点,为每类设备定义功能 / 体验的优先级:
  • 手机端:优先优化 “加载速度、单手操作、核心功能入口(如购买、搜索)”;
  • 桌面端:优先优化 “信息密度、多任务支持、快捷操作(如快捷键、批量处理)”;
  • 平板端:优先优化 “横屏适配、触控笔支持、分屏功能”。

四、验证与迭代:用小范围测试确认结论

调研结论需通过小范围用户测试验证,避免主观偏差:
  • 针对核心场景设计原型(如手机端简化版下单流程、桌面端详情页参数对比模块);
  • 邀请目标用户在对应场景中使用(如让通勤用户测试手机原型),观察是否符合其预期;
  • 根据反馈调整结论(如发现 “平板用户更在意竖屏体验”,则修正原假设)。

总结

用户调研的核心是 “让设备的设计服务于场景,而非为了统一而统一”。通过定量数据发现行为规律,通过定性方法挖掘深层动机,终建立 “设备特性 - 用户场景 - 核心需求” 的对应关系,为响应式设计提供精准依据 —— 让每个设备在其擅长的场景中,给用户适配的体验。

下一条:如何在保证交互设计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