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肥浪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服务热线:400-099-8848

海外产品大牛如何运营网站:让用户反馈推着你走

发布时间:2016-11-24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3344

豆瓣和知乎是现在海内Web 2.0网站的两个标杆,然而仔细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两者在用户的区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而恰是这种细节上的差异决定了两个网站不同的发展趋势。
豆瓣用户门柱的文章从个人角度对两个网站做出了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豆瓣是一个真的社区,除了天朝网内的普适雷区外,基本上,豆瓣不会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发言,以及发什么样的言。也就是说,假如(豆娘以为)你没有威胁到豆娘的生存,豆娘就不会出来做法。有了这一点,就应该说这个社区基本上是同等的。
它的主要驱动力是分享精神,由于没有一项客观或主观指标将用户区分成拥有不同权利的群体。“小豆”曾经是个为社区引入经济轨制的尝试,但(暂时仍)没有深推。
豆瓣这个社区里有区块之分,而无阶级之分。它的用户群体足够大,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关注和加组,从而划分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举个例子,一个用户完全可以把豆瓣当成以前的猫扑,只要加入冷组、逼组等热点组即可;另一个用户也完全可以把豆瓣当成资源分享站,只要加入一些分享小组;同理,文艺知识站豆瓣、A片交流站豆瓣、技术学习站豆瓣都可以通过某些加入和关注方式而定义出来。
怎么今天想起了对豆瓣说句情话呢,由于近几天在知乎上有所感,深觉豆瓣的好处。同为网络社区,知乎却有不少好笑之处。
最好笑的一点是,那是一个阶级分明的地方。划分阶级的元素,是每个用户披露给别人看的所谓“知识”,以及受此影响(同时取决于现实中情况)的用户着名度。当你是个滔滔不绝的用户时,你会自然拥有更高的福利。社区的治理者倾向于维护这种阶级性,通过“折叠”他们以为显得不够有知识的回答,和“赞同”他们欢迎的那类长篇大论的回答,以鼓励后者,打击前者,并强化用户间的差异。久而久之,产生了一批“带着金光”的用户,当他们翩翩地走向一个题目时,这个题目的介入和关注者都会被那种金光晖映,不感爱好也无处可逃。
知乎尽管也是个分享社区,但它是少见的非中立社区,即社区治理团队和社区规则会强烈地歧视使用某种方式介入的用户。我从未见过哪个社区像知乎那样限制用户的发言方式,社区奉行知识至上主义,治理团队用主观判定方法解释社区规则,并执行治理。这个社区的治理者拥有非常高的权力,我以为他们表现得不像服务者,而是统治者。
支撑知乎治理团队方法的价值观和品味,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互联网人在文化方面的缺失之处。这句话的意思不是白话中约即是“没知识”的“没文化”,事实上,知乎运营团队在知识方面应为精英翘楚,但在culture方面相对降下一截。我想这是由于该社区基本上不支持幽默感,也不支持相对特立独行的cult用户,缺乏幽默感和cult用户平衡的社区会更像社交场所,而不是值得糊口于此的地方。
我很受不了的一点是,在知乎上,若是名人,空论也可得赞;若非名人,同样的一句回答会被“折叠”。这导致不同用户所视内容的强烈统一化,成为单极社区,对权势巨子用户不感爱好的其他用户也无处可逃,除非干脆不来。
豆瓣就不是单极社区。就我自己的使用体验,好比豆瓣上有我不喜欢的社区红人T、Z、A等,尽管他们每人都有数万的粉丝,天天产生合计上千的分享次数,但在我自己天天的豆瓣信息流中,几乎看不到有关他们的信息。我关注200+用户,还不算小站和加入的小组,这数百信息源组成我关心的信息流,他们划出了一个隐秘的收敛界限,保证我可以看到丰硕的信息,还能与不喜欢的用户(即便影响力很大)和平相处。
有朋友提到了“转播功能泛起之后就呵呵后”了,我这的情况是,即便转播功能泛起之后,也很丢脸到自己特别不喜欢的红人广播,只是偶然会有漏网。我不算信息洁癖,不太在乎这种偶然,事实上有一些信息进来也好,省得过于自我封锁,只要没有整天都是“T好可笑啊,Z好有才啊,A好夸姣啊”就行了
但这在知乎上不可能。在这个社区中,所有多数人感爱好的领域,都已有领域内红人了。你稍稍看一眼这些领域内的题目,就可以看到他们在吹水、清谈、大侃特侃,红人的回答不管价值如何,都一定是被顶得最高的。不同观点有没有?有一些,但都被折叠了。最后,那些或娓娓道来或循循善诱的绕弯话成为尺度谜底。
为什么对知乎也有喜爱之情呢,由于在一些话题,尤其是技术、行业秘密、理科知识、糊口冷知识上,能得到深入浅出的具体解答;可是在人文、社科类话题上,净是层出不穷的“如何看待某某某某”,好像本来就有一个尺度谜底一样。提供那些第一谜底的用户,在无数次谜底被顶上去的重复之后,也真的以为自己成为了“尺度谜底提供者”。情景大概就成了这样:内圈有几个人坐在桌旁边互相吹牛逼,外圈围着站了一排用户低声密语,发出“这个牛逼吹的太赞了”之类的慨叹。你想在外圈吐口痰说,你知道个屁啊,很快就会被折叠、被封禁,社区团队如盖世太保,文质彬彬地告诉你“我们不欢迎人身攻击”。
可是这些运营社区的小家伙们,焉知一篇吹着牛逼的intellectual essays不是一篇既臭且长的狗屎,又焉知一句“存在误导他人的事实性错误或过于偏激的主观臆断”的回答其中没有聪明之光?这种非中立的社区运营方式,使社区终极成为治理者想要的样子,可惜的是,限于他们的水平,那真不会是一个好地方。
这些都是在知乎的框架内部来讨论它不好的地方,从这个角度可以探讨得起来,但却只能流于表层的批评。我内心常存的是对他们秉承的“知识主义”的怀疑,一堆人比谁懂得多,比谁在讲台上待的时间长,这情景让我看,不管如何也不迷人。不外我倒是对这种社区实验很感爱好,既然不喜欢,不如傍观,看看它会抵达什么样的地方。
我坚持以为,网络社区应该是同等、多极、低权势巨子的,在这样的机制下才会产生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是会萃在“聪明”的内核旁的多种信息,“知识”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种别,但围绕它产生的虚荣却可能变成“愚蠢”,成为聪明不愿光临的地方。豆瓣在使用方式上折腾过用户,但是“同等、多极、低权势巨子”原则却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用过很多社区,也包括雪球这样同样拥有良好原则和专业性的社区,那里像一个很不错的可以供职的公司,而豆瓣是整个网络上我最愿意“在此安家”的地方。

上一条:教育类网站的运营心得 真...

下一条: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