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发布“AI+先进技术领军班”,从今年起面向全国招生,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与各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培养“AI+”融通复合式特色人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2023年规模更是达到5784亿元,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产业呈快速增长态势。然而,业内人士分析也指出,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算力、算法、数据层面还亟待突破。
为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契机,精准掌握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的互融互促规律,中国多所高校正在加大力度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除哈尔滨工业大学外,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创新研究及顶尖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同月揭牌,围绕核心基础理论与算法、底层架构创新与实践等方向,加大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中国高校主要依托智能学科平台,以“人工智能+X”塑造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学科交叉微专业,开发人工智能新课程,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中心是培养高端人工智能人才的“主力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培养脱钩、教师紧缺、资源薄弱等问题。具体而言,人才培养体系尚需健全,现有课程体系理论偏多,综合设计类课程偏少;师资供需失衡,人工智能涉及多领域跨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但目前,中国多数人工智能教师更专注于技术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能力、教师规模、教师质量与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当前中国大部分高校难以有效支撑人工智能人才创新实践,缺少“试验田”和“示范区”,虽然许多高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人才校企联合培养,但也存在优质资源短缺、资源适切性不强、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